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都要用心来慢慢去品。例如,茶文化中讲究水为茶之母,不同的茶用不同的水来沖泡,其味道是大不相同的。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红楼梦》中带髮修行的博学、聪颖的妙玉对品茶用水就颇有讲究,她曾经用「旧年蠲的雨水」与贾母品茶,用梅花上雪化的水与宝钗、黛玉等喝体己茶。
雨水烹茶,古已有之。北宋苏东坡在《论雨井水》一文中说:「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清人徐士鋐《梅水烹茶诗》亦云:「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梅水」就是梅雨季节露天承接的雨水。过去,苏浙一带的小天井里大多都置有瓮缸,每到黄梅雨的季节,家家户户接的缸满瓮满。据说梅水甜滑,甚至胜过山泉。蓄于缸内,水味经年不变。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腊雪密封阴处,数十年亦不坏;用水浸五穀种,耐旱不生虫;洒几席间,则蝇自去;淹藏一切果实,不蛀蠢」;「煎茶煮粥,解热止渴。」。
古人以雪水烹茗为高人雅事。如白居易《晓起》:「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唐陆龟蒙与皮日休唱和咏茶诗:「闲来松间坐,看煎松上雪。」宋陆游《雪后煎茶》:「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
清代乾隆皇帝一生酷爱饮茶。当他八十五岁要退位当太上皇时,有位老太医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皇帝应声接道:「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位盛世皇帝一生嚐遍天下名茶,也品鑒过许多天下名泉。他在钦定北京玉泉山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之后说:「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曰:有!乃雪水也。嚐收积素而烹之,轻于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恆得。」可见他对雪水的推许。
看到这里,信奉科学的人们不禁会问,不管是雨水还是雪水,这里面的水的成分都是H2O,哪裏会有甚么区别呢?为甚么不同的水泡出的茶味道会如此不同呢?
在现代科学认识事物的逻辑中,往往会把事物分为若干组成部份来分别研究。比如,它把水用统一的化学分子式来表达。可是人们想过没有,这个化学分子式能够涵盖一切物质的属性吗?如果有一些物质不能被我们已知的化学分子式所包括呢,那我们岂不是漏掉它们了吗?物理学家对物质的研究一直在层层拓展者,直到今天还不知道宇宙终极物质是甚么。
做科学试验的人都知道科学研究中有一个误差叫系统误差,这是由于使用的研究系统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认识上的偏差,是研究者本身也难以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也难以纠正的错误。在当前科学尚不完善的认识论的指引下,不知道有多少重要「物质」被人们的认识宇宙的工具过滤掉了。殊不知个中道理岂是用一个化学方程式H2O所能道尽。
再举例,淡水的水同海水的水是一样的水吗?人们知道一般的江、河、湖的水是淡水,含盐份少,里面生活着淡水鱼等生物;海水含盐高,生活着鹹水鱼和其它海洋生物。两者环境不同,这一点谁也不否认。但要说两者的水也不一样,似乎就难理解了。
同是水分子,淡水和海水,或是来自不同的人体内的水分子,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体现在分子结构这一层次,而是在更微观上。对于现代科学认为是一样的水分子,可是在另外空间的物质很可能是有差别的。举例来说,来自我身体的水和来自你身体的水,在微观上(另外空间)的生命形象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海水中的所有物质、生物,包括水、鱼、盐等,它们属于连带的同一体系。而淡水是另外的体系,连同淡水中的溶解物和生物,是同一系统的。淡水的水同海水的水在微观上很可能也是不同生命形象的。
中国有一些古话例如「万物有灵」,「山水有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土地有土地神。中国古人一直都有供奉山神、水神和土地神的传统。
中国文化是中华祖先在五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她在西方文化传入之前就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而且生生不息,所以我们至今还能承传到许多来自中国古典文化的概念。西方引入的现代科学,带来了飞机和汽车,而这个系统给我们带来的误差也是巨大的,例如「道德」「神」「佛」等重要信息都被过滤掉了。
可见,雨水和雪水,虽然同是一个化学方程式H2O,可能是因为另外空间的属性、特性和信息都大不相同,所以才会导致不同的茶味。这里面的奥妙,也许是要用心慢慢去品味方可得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