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摘天上月,难采山中宝。胶南玉观音,武夷大红袍。」(茶谚)
十分偏爱武夷巖茶那种特殊的巖韵,入口回味悠长,让人品饮之后难以忘怀。
武夷巖茶中「四大名枞」之一的「大红袍」产于武夷山天心巖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之上,方圆一百二十华里内,有三十六峰和九十九巖,群山叠翠,峡谷纵横,溪涧争流。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露较多,云雾缭绕,良好的沙砾土壤中矿物质十分丰富。阳光照射下的茶树和岩石显得格外的艳红似火。早在宋代时,武夷巖茶即成为贡茶。
相传古时有位路过武夷山进京赶考的秀才,因肠腹疼痛而倒在路边。天心寺的老方丈看到后,就沖泡了大红袍茶给他喝下,秀才很快病体痊癒。后来这位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于是他重返武夷山致谢,并脱下自己身披的红袍盖在茶树上,「大红袍」的名字由此而得。
「大红袍」茶叶条形鬆散匀整,色泽乌润;其沖泡出的茶汤清澈而明亮,因发酵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橙黄至深红的不同颜色;入口有特别的醇厚感,不仅回甘较快,还具有十分明显的悠长而厚重的「骨感」,其香气独特且持久浓厚。所谓「山川精英秀气所锺,品具巖骨花香之胜」。
当年乾隆皇帝对武夷巖茶的味道一见倾心,曾提笔写下「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冬夜煎茶》)
清代诗人袁枚评讚武夷巖茶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当地人说,「大红袍」是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价。对于武夷巖茶独特的「巖韵」,有的茶人将其描绘为「不轻飘、有东西、有骨头、厚重、持久、齿颊生香、过喉润滑」;也有的茶人认为是「泥土香、烧焦的岩石香、岩石上的青苔味、水密桃味、粽叶香、焦糖香」……众说纷纭,群口不一。
古人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