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位师傅一天炒碧螺春最多15斤,而一锅红茶却足可以制作百余斤。人力成本大幅上涨后,一向难登大雅之堂的地产红茶开始进入“恢复性生产”,技术转型升级后苏州红茶还首度跻身“国字号”大奖———“国饮杯”名茶行列。地产红茶能否变身苏州“金骏眉”,成为继洞庭山碧螺春之后的另一个“当家花旦”?记者获悉,目前地产红茶的“产业链”建设已进入当地农业部门的视野,洞庭山红茶的统一注册“母商标”以及洞庭山红茶的地方标准制定等均提上了议事日程。
试验五年
苏州红茶跻身“国字号”名茶行列
“国饮杯”红茶评比一等奖,奖牌拿到手时,东西山的茶乡人都有几分吃惊———在茶乡,一般都是炒青过后,摘了大把的青叶用麻袋一装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按照最原始的土法加工后,农忙着用大壶装着解渴用的———因而在苏州红茶从来没有登过大雅之堂,茶乡更没有人对红茶高看一眼。如今这个丫头竟然“登堂入室”了。
拿着这块沉甸甸的奖牌,从事茶叶炒制30多年的严介龙心里五味杂陈。
喜欢捣鼓的严介龙目前手上有四个国家“专利”,从太湖荷叶茶到石板茶,再到眼下的“桶木红毫”红茶,都是他的心血结晶。“最好的原料做最好的红茶”,本着这一原则,仿照金骏眉的制作工艺,每年几乎与极品碧螺春上市同期,他拿最好的青叶做“试验”,怕家里人知道了心里不痛快,他都偷偷地躲着自己一个人做,上千元高价的青叶说报废就报废。洞庭山小叶群体种比较嫩,茸毛比较多,但是红茶对汤色又特别注重,经过多年摸索,他还自己研发出了一台专业的“脱毫机”,做实验的那些日子,每天只睡二三个小时,就这样苦苦思索,终于研发出了符合碧螺春特征的红茶。去年尝试制作了近千斤的红茶后,很快就脱销了。今年严介龙的红茶工艺正式“定型”后,收获了很多好评,3月14日,3800元/斤的特级红茶,一家企业一下子就下了156斤的定单,市场嗅觉十分灵敏的经销商也纷纷上门寻求合作。
然而不想砸了自家的红茶品牌,严介龙想到最多的却是如何保护这一来之不易的红茶工艺。
恢复性生产
“红茶”热迅速升温
洞庭山碧螺春所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造就了其特有的原材料优势。然而令茶乡人头疼的一件事,则是有限的茶叶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清明前后,天气迅速升温,大量青叶来不及采摘,只能“老死”枝头。“随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炒茶师傅更是稀缺,炒制红茶迎来了黄金季节”,同样是东山茶农的周成业给记者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师傅,一天炒制绿茶最多十几斤,但是烘制红茶却能达到上百斤。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07年开始,周成业也踏上了红茶“求学路”,前三年,他通过自我摸索加上在福建学来的一些经验,制作了初级产品的“红茶”。
2010年,周成业经朋友引荐又专程到“金骏眉”的原产地“求学”,然后根据碧螺春青叶自身的特征,制做出了自己特点的“红茶”。周成业告诉记者,去年,自己一共炒制了约1300斤红茶,其中有三分之一进入市场,市场反响还不错。
采访中,业内人士粗略统计了一下,目前着手“叫卖”红茶的企业不下十来家,还不包括各种红茶的民间试验版本。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却是,同样的红茶,各说各的好,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呢?目前红茶只有“国标”,大家都一窝蜂炒制红茶,各说各的好,没有一个针对“碧螺红茶”这一特定产品的地方标准,像刚刚冒头的嫩芽,很容易不等长大就被“腰斩”,对此严介龙也不无担忧。
注册统一商标
洞庭山红茶将有“地方标准”
碧螺红茶炒制不断升温也进入相关部门的视野。
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协会副会长汤泉告诉记者,事实上,红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苏州民间十分畅销,当时因为交通闭塞茶叶销售特别困难,过了碧螺春销售的好时间又不忍心扔掉的茶叶就成为了制作红茶的原料,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延续茶叶的保存时间。后来到了八十年代绿茶才成为“后起之秀”。红茶炒制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不仅延长了春季茶叶的上市时间,还可以把夏秋茶都加以利用。
除了地方标准外,另一个困惑的问题则是商标注册。地产红茶如何突出太湖洞庭东西山这一区域特征?当地人最先想到了“东山红”,结果一查询,早已被人注册,另外包括“洞庭红”、“碧螺红”等则全部失之交臂。获“国饮杯”红茶一等奖后,严介龙对自己的“御峰”红茶格外珍惜,不仅申请了外包装专利,还就“桶木红毫”的部分工艺申报了“专利”。“能不能像碧螺春一下子注册洞庭山原产地商标的同时,再发展各个企业的子商标?”吴中区农业局局长刘龙俊告诉记者,眼下他们已经与工商部门研究注册统一商标事宜,同时作为洞庭山红茶的地方标准也在筹划之中。“转型升级”的地产红茶重新问世,极大丰富了原本单一的碧螺春品种,拉长了碧螺春汛期,提升了价值链。“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让农民更多获益,洞庭山红茶恢复性生产的趋热是一个好现象。”